1965年陈诚病逝,留下66字遗言,蒋介石看完沉默片刻:按原文发表
1965年的冬天,台北一间病房里静得和外头的风雨无关,也许连风吹树梢的声音都没有谁在意。一个将死的人盯着天花板发呆,呼吸有一搭没一搭,但思路却一点没乱。陈履安守在床畔,小心翼翼地揣摩父亲的神情,这时陈诚突然慢慢转头:“我突然想起一件事!”说得急,却又力气不足,
1965年的冬天,台北一间病房里静得和外头的风雨无关,也许连风吹树梢的声音都没有谁在意。一个将死的人盯着天花板发呆,呼吸有一搭没一搭,但思路却一点没乱。陈履安守在床畔,小心翼翼地揣摩父亲的神情,这时陈诚突然慢慢转头:“我突然想起一件事!”说得急,却又力气不足,
不管别人怎么说,我就是觉得赵的这帖行书之作就是最美的行书之作,此作是他于晚年时期所创作的,据考证应是他66岁时所书的,这幅纸本行书长卷,五百多个字,正是他晚年炉火纯青时的巅峰之作,达到了“人书俱老”的境界,此帖就是《明肃楼记》。
这可不是光跑路那么简单,他还顺手把大陆的家底掏了个大窟窿。黄金、白银、外汇、机器设备、文物,能搬的都搬走了。
1949年10月1日,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大日子——新中国在北京正式成立,举国上下都沸腾了。可就在同一天,蒋介石却远在广州,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好受。那时候,他的国民政府已经摇摇欲坠,他自己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。那么,蒋介石当时到底在哪儿,又干了些什么呢?
1950年初,春节的余温刚刚散去,新疆的寒风却没有任何要停下来的意思。陶峙岳拎着随身的简单行李,眼里闪着不一样的光芒。其实他心里有点忐忑,又满是期待。这次受王震的托付,前往北京给毛主席汇报新疆的情况,说复杂其实也不复杂,汇报、见人,饭也是要吃的。可陶峙岳盘算的
1949年12月9日,四川将领刘文辉、邓锡侯联名通电起义,蒋介石仓皇逃亡台湾,把他的黄埔得意门生胡宗南留在成都,面对解放军的大包围。胡宗南多次请求突围,蒋介石都不予批准,胡宗南无计可施,只好坐以待毙。
1952年,印尼茂物一所小学的教室内。一个矮胖的中年男人捏着粉笔,在黑板上工整写下“中国地理”四字。台下华侨子弟齐声诵读时,无人知晓这位“黄老师”的真实身份——三年前,他还在淮海战场指挥55万国军,麾下坦克轰鸣、飞机蔽日。更无人想到,此刻他心中正默念着一句惊世
岁月无声,历史有痕。八十载光阴流转,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观察者网特别推出“抗战史上的今天”栏目,每日与您共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。
在军统之中,戴笠是毫无疑问的一把手,在戴笠之下军统还有“三大巨头”,分别是资历深厚的郑介民,有着笑面虎之称的毛人凤,第三个就是给蒋介石当了8年侍从的唐纵。
1938年12月29日,越南河内高朗街27号的电报机滴滴作响。汪精卫亲手拍发的《艳电》正通过无线电波传向全世界,这个曾经写下"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"的革命诗人,如今却在号召中国与日本"共同防共"。消息传到重庆,街头卖报的小贩都惊掉了下巴:"汪主席投敌了?不可
1949年12月13日,成都上空有点阴沉。蒋介石匆匆忙忙登上一架飞机,身后是一片仓皇,他终于脱离了内地,远赴台湾,一切都像是被命运推着走。此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分量,无论如何都必须正视。他不是什么单薄的形象,恰恰相反,蒋介石的轨迹里,有荣耀、麻烦,还有身不由己
1975年,蒋介石久病缠身,多年的顽疾令他一年比一年憔悴,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,然而仍有一桩心事未了让他难以安心。几轮日出月落,蒋介石叫来陈立夫,让他为自己拟一封电报。
1955年9月,中南海怀仁堂外,秋天的风里,传来军号短促有力的声音。这场新中国军队的第一次授衔仪式,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分量,也没有哪个将军能在这样的大日子里不紧张、不期待。十位元帅名单里,徐向前的名字很显眼,却出奇地让人琢磨。他本人没露面,反倒把一封信递到了毛主
1948年10月10日前,重庆谈判进入最后阶段,毛泽东与蒋介石共计会面11次,有三次全程只有二人的长谈。期间二人具体谈的细节外人并不知晓。
周恩来等领导人得知这个消息后,他们纷纷叹气,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的一样,蒋介石的突然去世,让新中国失去了一次和平统一台湾的历史机遇。
1939年秋,长江流域战云密布。日军名将冈村宁次亲率18万精锐直扑长沙,所到之处推行惨绝人寰的“三光政策”,沿途整村百姓惨遭屠戮。面对压境强敌,为保存实力,蒋介石下达了明确指令——放弃长沙,全军后撤。
那年头,能搭上最后一班船的,不是身居高位的将军,就是死忠的心腹。
“你这小子咋不长记性呢,陆连奎能比黄金荣有能耐?他招惹了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公子,不照样被一群士兵用车拉走,乖乖赔礼道歉?”
CC系、政学系、黄埔系三大派系各据一方,而以孔祥熙、宋子文、何应钦、陈诚、朱家骅等人为核心的势力集团更是各怀心思,争权夺利。
其实,如此的书写,就是书法的最好表现形式,我们曾经多次欣赏过蒋介石的题字作品,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字形变化大,统一的瘦高状态,好似经过训练的士兵一样。